各市(特区、区)党委和人民政府,六盘水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,各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,市委各部委,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,六盘水军分区,武警六盘水支队,各人民团体,省属驻市有关单位,市属企事业单位:
《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》已经市委、市政府研究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抓好落实。
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
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
(此件公开发布)
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
(2021—2023年)
为深入推进我市科技创新活动,发挥科技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及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支撑作用,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,有力服务高质量发展,特制定本行动计划。
一、总体要求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,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,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,结合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、粤港澳大湾区、长江经济带协同一体化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,贯彻新发展理念,融入新发展格局,按照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的要求,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深入开展科技创新,推动技术大创新、成果大转化、产业大发展,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。
——坚持产业创新,构造发展新优势。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、研发投入、科研组织、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,以产业创新为抓手,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,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特别是园区“首位产业”“潜力产业”,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。
——坚持平台创新,激发发展新活力。以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引领,凝聚更多项目、人才、资金等创新要素,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和科技服务平台数量增长、质量提升、结构优化,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,多领域互动、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。
——坚持开放创新,集聚发展新资源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科技交流合作,增强集聚省内外创新资源能力,弥补自身科技资源短板。抓住东西部对口帮扶和“东部研发+贵州制造”机遇,用好外部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等科技创新资源,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,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弥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。
二、工作目标
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,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、大数据、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,以科技创新为支撑,促进高质量发展。到2023年,各项科技指标(见附表1、2)大幅提升。
——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增加。到2023年,全社会R&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1.4%以上,企业R&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&D经费支出比重达90%以上,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3%以上。
——科技创新载体提质增量。大力培育重点实验室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院士工作站、孵化器、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。到2023年,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累计达15个以上。
——科技赋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到2023年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05家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85亿元以上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.1件以上。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亿元以上,年均增长8%以上。
——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。到2023年,引进高端人才138名以上;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80名以上;培育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0个以上。
三、重点领域
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战略需求,重点支持煤炭、现代煤化工、电力、钢铁、建材,纺织、特色农业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物联网(大数据)、现代物流、装备制造、及其他领域开展技术攻关。
(一)煤炭领域。围绕煤炭绿色开采、清洁高效利用、“科技兴安”等方向,重点支持煤矿井下5G应用研究及示范、智能化与机器人开采、煤层气(煤矿瓦斯)综合利用技术研发;推进煤矸石、粉煤灰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;支持西南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开采先进技术研发;推动矿山开采安全监测预警产品、煤矿瓦斯防治利用等技术应用。(责任单位:市能源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二)现代煤化工领域。围绕煤气化、煤焦化及煤化工产品精深加工等方向,重点支持煤高效气化技术、合成气中各组分气体高效分离净化技术应用示范;支持甲醇、煤焦油精深加工技术,煤制聚乙醇酸(PGA)、煤制烯烃、乙二醇、煤制芳烃和煤基新材料等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;推进煤焦化与煤气化气相组分中有效组分的高效分离技术研发;推动煤化工与建材工业、冶金工业、纺织工业等工业产业耦合技术攻关;支持热电联产、余热余压利用等关键技术,以及现代煤化工后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能源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三)电力领域。围绕电力产业提质增效、电厂清洁高效和超低排放改造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向,重点支持低热值发电、煤电产业清洁高效、超临界、超超临界机组综合性、系统性节能技术研发,支持风力、光伏、生物质能、地热能、垃圾焚烧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应用示范。(责任单位:市能源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四)钢铁领域。围绕钢材产品精深加工、废钢资源回收等方向,重点支持首钢水城钢铁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“智能工厂”“绿色工厂”建设;支持开展菱铁矿焙烧和鲕状赤铁矿工业应用试验,氢能冶炼钢铁技术研究;支持钢材产品精深加工及废钢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研发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,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五)建材领域。围绕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产品研发方向,重点支持粉煤灰、煤矸石、脱硫石膏、炉渣、钢渣、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玄武岩新型材料在建材中的应用研究;推进轻质、高强、隔音、节能、低碳、环保等功能性建材产品研发与应用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六)纺织领域。围绕纺织产业链各环节,重点支持绿色印染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装备的应用示范,支持纺织产品和高档服饰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七)特色农业领域。围绕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、生产和加工等环节,重点支持“凉都三宝”新品种选育、种苗及苗木规模化繁育、鲜果保鲜贮藏、病虫害防治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,支持食用菌新品种的驯化与筛选、菌棒配方、废弃菌棒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,支持盘县火腿腿源猪、引种猪源选择和纯度保障技术、储藏技术、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研究;支持山地农机装备研发,推进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八)新材料领域。围绕锰及锰产业、铝及铝加工、玄武岩纤维、信息材料、纳米材料、增材制造材料等方向,重点支持铝生产节能减排及铝合金产品精深加工和应用技术攻关,支持玄武岩生产原材料本地化、漏板、浸润剂等技术研发,推进石墨烯、增材制造材料、纳米材料、超导材料、极端环境材料等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九)新能源领域。围绕氢能、锂电、煤层气等方向,重点支持焦炉煤气提氢、氢燃料电池、储运氢装备等技术研发,支持锂资源综合利用、锂电池基础材料制备等技术攻关,加强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。(责任单位:市能源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十)物联网(大数据)领域。围绕物联网、5G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方向,支持物联网领域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,推进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深度应用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十一)现代物流领域。围绕制约物流运输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,支持发展智能物流配送技术,推动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。(责任单位:市发展改革委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商务局、市邮政管理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十二)装备制造领域。围绕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重点环节,支持煤机装备、传感器探头、智能高效煤矿运输设备等研发;支持煤矿机器人、安控类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示范应用;支持开展钻采掘进、孔迹测控、瓦斯监测等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(责任单位:市能源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支持旅游装备、智慧旅游等技术推广应用,推动玄武岩纤维、铝、钢材等产品在旅游装备制造产业中的应用技术研发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十三)其他领域。围绕健康医药、生态环保等方向,重点支持突发急性传染病、慢性病、地方病、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防控技术应用示范,推进智慧医疗、医疗健康电子设备等引进吸收再创新(责任单位:市卫生健康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支持能源活动、工业生产、城市废弃物处理、农业活动等重点领域碳排放测算、减排技术研发;支持化工、冶金、水泥等难减行业深度脱碳技术研发;支持开展土壤碳汇技术、生物炭碳汇技术,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等研究。(责任单位:市生态环境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能源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四、重点任务
(一)加大科技创新投入。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保障科技专项资金预算,强化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,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(责任单位:市财政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,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制度,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。对经有关部门核定上报有R&D经费支出的规上企业,按比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。到2023年,全社会R&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.4%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财政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能源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卫生健康局、市税务局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二)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。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,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;对首次认定和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均给予资金补助;对市外引进到我市且具有独立法人的高新技术企业,经培育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,予以相应资金补助。到2023年,高新技术企业达105家以上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85亿元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三)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。培育一批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院士工作站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能源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、工程研究中心(责任单位:市发展改革委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、企业技术中心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等创新平台;打造一批众创空间、企业孵化器、大学科技园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等高质量创新创业孵化平台;鼓励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建立新型研发机构。对申报成功的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,给予相应补助。到2023年,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累计达15个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教育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能源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四)提升区域创新能力。对标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,全面提升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,推动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国家高新区(责任单位: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经济开发区围绕“首位产业”“潜力产业”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,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商务局、市发展改革委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五)加大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。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,鼓励高层次人才通过“周末工程师”“专家顾问团”“博士服务团”“组团式”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“院士凉都行”(责任单位:市科协)帮扶等方式参与我市科技创新;探索“研发在北上广、转化在六盘水”引才模式,积极构建“人才飞地”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;以“凉都避暑引才计划”“家乡人才探亲计划”等为抓手,柔性引进一批紧缺专家和团队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卫生健康局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发展改革委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大力开展重点人才倍增行动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、市委宣传部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卫生健康局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市商务局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生态环境局、市水务局、市民政局、市司法局),培养本土创新人才,每年举办1—2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、市科技局);实施园区工业优势产业人才培养工程、特色农业人才培养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创新示范专项工程,努力打造一批优秀企业家和拔尖人才。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商务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六)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跳出传统孵化模式,积极探索在东部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贵阳等地建立离岸孵化中心,弥补我市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,在更大范围内拼抢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六盘水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积极承接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,抓住东西部对口帮扶和“东部研发+贵州制造”契机,加强与中科院、中科大、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能源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七)健全科技服务体系。引导本地高校、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加快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(责任单位:市教育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,对通过科技服务机构引进的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平台,给予科技服务机构相应资金补助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局、市财政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八)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。加强市区联动,建设一批高水平众创空间、孵化器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、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;鼓励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多元化合作,新建一批专业化“双创”载体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;继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,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科协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强化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、运用,提升全市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和质量;到2023年,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.1件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市场监管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(九)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。健全大学科技园管理机制,探索在六盘水师范学院、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,建立以成果市场实绩为主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、市投资促进局、市商务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;建立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“产学研”合作项目后补助机制,推动“产学研”基地建设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教育局);健全科技特派员团队在重点企业“一对一”技术服务全覆盖机制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)。完善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会商机制,定期召开技术需求对接会,形成一批技术需求清单,建立主要由技术需求决定的科技计划项目遴选机制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);探索建立“企业出题、高校科研院所破题、政府助题”的重大项目揭榜机制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能源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林业局);探索开展项目经费使用“包干制”试点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财政局)。完善六盘水科技金融服务平台,以“科技银行”改革创新为基础,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规模,推动“科技支行”建设,鼓励合作银行丰富科技贷款产品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财政局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商务局,中国人民银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、六盘水银保监分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。全面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、科研立项、岗位设置、经费管理、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自主权,形成科技、财政、纪检监察等机关和部门定期会商机制,推动科研领域各项政策落地落实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财政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委组织部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,各市〔特区、区〕政府、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)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强化组织领导。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,在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指挥下,统筹发挥好有关科技议事协调机构职能。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,齐抓共管、整体推进,确保完成各项指标。
(二)强化资金保障。市本级和各市(特区、区)、六盘水高新区财政要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,提高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。统筹安排财政科技专项资金,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、重点研发计划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。强化普惠性后补助支持,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作用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。
(三)强化政策落实。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市(特区、区)、六盘水高新区要统一思想,提高认识,明确职责分工、时间节点、责任人员和保障措施,确保如期完成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指标任务。加强对国家、省、市已出台的创新政策宣传培训,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。
(四)强化创新考核。按年度将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(特区、区)、六盘水高新区和市直有关部门,市政府年终进行考核。将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情况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各市(特区、区)政府和市直单位年度考核体系,增加指标权重。
附表1
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
(市直单位任务指标)
?
附表2
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
(各市〔特区、区〕、六盘水高新区任务指标)